
有人说:
“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,第一次是剪断脐带的时候,第二次是断奶的时候,第三次是学会走路的时候,第四次就是迈进幼儿园的时候,孩子用一生在跟我们告别,我们在用一生告诉她路上小心”
特别是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,明明孩子都背着小书包开开心心地走进教室了,家长们却整天盯着家长群忧心忡忡,不是担心孩子在学校吃不好、睡不好,就是担心上厕所的时候不敢跟老师举手发言
实际上,成长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离别和修行之路,每一次分离也是孩子“长大”一次的成长训练
特别是孩子脱离家长的管控和呵护融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之后,考验的恰恰就是孩子身上独立能力、情商能力、还有社交能力的综合素质体现
如果一个孩子上幼儿园的第一天不哭不闹,回家后也手舞足蹈地跟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分享幼儿园的趣事,那这个孩子在幼儿园的热爱、还有独立性体验,都是有着丰富的感官享受
那么,我们该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小孩,用最好状态去迎接后面的幼儿园生活呢?兰妈建议大家把以下5句话聊透了:

01
“到了上学年龄后,你喜欢去哪一家幼儿园上学呢”
这是在打预防针,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
和孩子沟通,根本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
你说的话孩子能听懂,还能以稳定乐观的情绪去接受,光凭这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
幼儿园报名处,有一对母子的对话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:
儿子问:“妈妈,你为什么带我来这里干站着排队,好热,也好晒呀”
妈妈说:“宝贝,这是给你报名幼儿园呢,你马上就是一名幼儿园的小朋友了,开不开心呀”
儿子一听,立马吓得四处乱窜,嘴里还一直说着“我不要去幼儿园,我不要去幼儿园”
报名的老师看到后连忙上前安慰,并对孩子说“小朋友,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呀”
孩子回答说“上幼儿园也太讨厌了,还得站在太阳底下晒着,我想回家”
…

也就是突然那么一瞬间,兰妈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开学报名第一天的时候,老师通常不建议带孩子到学校:
•一方面,是小朋友的抗挫折能力比较弱,遇到人多、排队长的时候就容易闹腾或者情绪化
•另一方面,也是体验感决定孩子的读书兴趣,如果孩子报名的时候暴晒又排队时间太久了,就会从心里觉得上学很苦,自然也会产生排斥和一定反感情绪
所以,孩子上学后心里有没有底、安全感够不够,很大程度上都是取决于家长在学龄前给孩子有没有提前打好预防针
比如,给孩子报名幼儿园之前,就对孩子提问说:“宝贝,如果你能上幼儿园了,你喜欢去哪一家上学呀”
这个过程就是在打预防针,也是在试探孩子对幼儿园是什么态度
如果孩子是期待向往的,那就经常带孩子去幼儿园门口转转,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期待、幻想着上学的时光
如果孩子是反抗的,也要多带孩子出去结识更多小朋友,让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感兴趣,也对更多的社交圈子感兴趣

02
“如果幼儿园新交了朋友,你们放学后能一起回家吗”
这是在激发交友欲,暗示上学的过程不孤单
经常听到很多家长反映说:
“我家孩子胆子小,上学不敢跟老师打招呼,路上碰到同学跟他打招呼,也躲在一边不敢说话,这样的性格在学校可怎么办呀,每天上学那么长时间,总是一个人多孤单呀”
事实上,胆小,也许让孩子在社交上不占据优势,但这并不代表孩子就交不到朋友了
我们家长需要怎么做呢:
第一步,问问孩子:“你们班有没有同学和你是顺路回家的”
第二步,问问孩子:“如果幼儿园新交了朋友,你们放学后能一起回家吗”
第三步,再问问孩子:“你最喜欢和班上的哪个同学交朋友呢”
这个过程,就是我们家长了解孩子社交情况的重要一步,也是在了解孩子上学路上有没有同伴的一种交友方式
对于小朋友们来说,快乐无非就是和好朋友在路上有说不完的话,上学的兴趣也在于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一起分享有趣的事情

这一点很重要
如果孩子还没有开始读幼儿园,那家长就要抓住这个机会,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可能遇到的朋友,也可以提前假设交了新朋友后可以一起干什么…
这个过程就是在激发孩子的交友欲,也暗示了孩子上学的过程并不孤单,比在家里玩玩具可有意思多了
记得兰妈女儿读幼儿园的第一天,由于学前做足了功课,经常会带着她在幼儿园门口看其他小朋友唱歌跳舞,对幼儿园的期待和眼馋不是一天两天了,以至于她上幼儿园的第一天,竟然是跑得最欢、最快、也没有回头不舍的那一个
所以,孩子上幼儿园之前,对幼儿园的热爱、期待、还有好奇培养,真的很重要
没事了,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幼儿园有趣的事情,再多带孩子去幼儿园门口逛逛,你会发现用不了多久,孩子就会缠着你说“我要去幼儿园,我要去和小朋友一起玩儿”

03
“如果上课时想尿尿,你计划怎么和老师说出需求呢”
这是在考察独立表达,提前训练沟通的底气
每一个孩子,读幼儿园的时候都会经历一段不一样的情绪转变
有些孩子是先哭后开心,刚开始想爸爸妈妈、不适应幼儿园生活,后面习惯之后就天天自己爬起来上幼儿园
有些孩子是先开心后哭,玩心四起才对幼儿园感兴趣,可贪玩劲儿过了,再加上幼儿园需要守规矩后,心中难免会枯燥不服
堂姐的女儿就是属于后者,家里面就一个掌上明珠,平时自然也是捧在手心里疼爱的,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可以和邻居女儿一起手拉手上学,还是挺积极开心的
可随着后面在幼儿园吃饭最后、穿鞋最后、排队最后,隔三差五还会经常尿裤子后,小家伙竟然开始排斥上学,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哭喊着说:“我不要上幼儿园”
也是后面经过老师的沟通了解后才知道,原来这孩子是好胜心太强了,看着班上同学一个个都比她强,心中就产生了一种不如别人、也不愿意别人比她优秀的落差感
…

看得出,孩子上幼儿园考验的不仅仅是对上学兴趣、交友欲望,还有来自自身能力提升的独立意识
一个什么事都能自己做,不依赖别人的孩子,那走到哪里都会表现得很好,哪怕不是最厉害的那一个,能通过自己努力和劳作获得的成果也是充满成就感的
所以,孩子上幼儿园之前,吃饭就寝,还有上厕所这等需要独立自主的事情,一定要及时为孩子做好对应的自主能力训练
特别是孩子如厕的问题,如果孩子出现突然的尿急现象,也要做好提前的应对策略普及
比如,问问孩子:“如果上课时想尿尿,你计划怎么和老师说呢”
这个过程是告诉孩子有需求了就要求助出来,也是在考察孩子的独立表达能力,再经过后面正面的引导和普及,等到孩子真正上学遇到类似情况时自然就心里有底,不会担心害怕了

04
“如果同学抢你东西,你打算如何处理这件事情呢”
这是在培养逆商能力,训练突然情况反应能力
小朋友之间的小打小闹,也许在老师和很多家长眼里都是童年贪玩的常态,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
可小朋友之间,如果看似“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事”,没有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,那到了后面就成了真正的霸凌
一个好朋友的女儿,读幼儿园的时候有段时间经常吵着闹着不要去幼儿园,原因是“班里有个同学每次都抢玩具,不给还动手打人”
朋友刚开始也愤怒地找过老师,可老师却告诉她:“小朋友之间小打小闹都是很正常的,也许你看着他们闹得很厉害、受委屈了,可平时在幼儿园就是前脚打闹、后脚又和好了,大家一起玩得也是蛮开心的,如果因为这些小事就喊家长,那孩子回去之后肯定会被批评一顿,后面一起相处的时候也会受到影响吧”
听完这些,朋友觉得有道理,便没有再继续深究
可直到幼儿园毕业了,女儿读小学一年级之后,她发现孩子的性格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逆来顺受了
同学抢她东西,她无动于衷,走在路上被同学索要“奶茶给我喝”,她也很大方地让出去了
朋友批评她“你也太大方了,别人要什么都给,以后多吃亏呀”
没想到,女儿却告诉她:“如果我不给就要被针对,我这也是明哲保身,不让自己受到伤害”
一瞬间,朋友只觉得更多的是后悔,后悔当初没有重视孩子的内心,也没有把“同学抢玩具”当回事
…

是呀,小朋友之间小打小闹、包括抢东西,也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,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原则也是有着先来后到、还有个人物品的主角权
如果某个孩子故意挑衅、想要占为己有,那除了好好商量的共同分享,剩下的一概以孩子的想法为主,孩子不想分享就不分享,因为这是孩子的权利
当然了,如果担心孩子会不合群,也可以培养一定的逆商能力
比如,先向孩子提问“如果同学抢你东西,你会怎么办”,以此来激发孩子的思考和反应能力
等到孩子实在是想不到别的招儿时,再给孩子提一些建议,可以说“我的东西要是给你了,我该怎么办”,还可以说“班上那么多同学都有一样的东西,你凭什么偏要来抢我的”
如此,孩子的底气足了,自然也就拥有了反霸凌能力

05
“如果有人自称是爸爸妈妈的朋友接你回家,你会跟他走吗”
这是在培养安全意识,提前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
对于小朋友上幼儿园来说,他们最大的底气莫过于,早上在亲爱家人的目送下一蹦一跳地走进幼儿园,放学后又能第一眼看到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站在人群中接他们回家
那种走时有人惦记、回时又有人等待的感觉,光是想象就觉得很美好幸福
可成年人的时间总是被各种琐事缠身,如果赶不上去学校接孩子的时候,就会拜托身边的亲戚朋友帮忙代接
这一点,虽然是两全其美的方法,但我们在考虑自己方便的时候还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:
第一,孩子的心情
第二,孩子的安全
01
有一个朋友,她每次遇到临时加班的情况,都会让同事轮着去接一下
可有一次,办公室的同事都在加班,大家也无暇分身去接孩子,朋友原本以为孩子在幼儿园是安全的,迟到一会儿也没关系
可没想到,孩子等着急了,竟然随便指着一个人,就跟老师撒谎说“妈妈的同事来接我了”,原本也是打算自己一个人偷偷跑出去找妈妈的
好在老师负责,直接给朋友打电话才知道正在赶来的路上
很难想象,如果老师真的放孩子出学校了,后果简直是不敢想象

02
还有一个妈妈,出差的时候把女儿交给婆婆照顾一段时间
婆婆呢,没有别的爱好,平时就喜欢打打牌
有好几次,因为打牌正上瘾,就让一起玩儿的牌友去帮忙接孩子
刚开始的时候孩子虽然不情不愿,但还是跟着一起去找奶奶,后来有几次因为牌友没见过孩子,错过了放学的时间点,导致孩子足足等了半小时之后,情绪彻底失控地哇哇大哭起来
也就是那一次,老师直接打电话给外出工作的妈妈,告诉她实情,并建议家里老人一定要按时接孩子,别让孩子产生“没人来接她”的落差和恐慌感
是的,不论是安全意识、还是有没有按时接孩子的底气,我们都要及时做好对应的预防工作
比如,上学之前就跟孩子约定说:
“如果哪一天,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临时有事,不能来按时接你回家,那托付亲戚朋友去接你回家的时候除了学校的接送卡,我们还要有一个对接的暗号”
“为了保持神秘,那这个暗号就由你来定吧”
如此,既保证了孩子不会乱跑的安全感,也让孩子对家人的缺席和迟到少了很多埋冤和失落感
